四个比赛日过去了。在场边属于蓝帆的位置站了4天。
第一天有小徐和鬼子。她们是用心在歌唱的人,用音乐表达着那份对往昔的追忆与留恋。声以为歌,歌以为情。
不过晋级的不是她们,却是两个在台上张牙舞爪,甚至跑到观众席里“互动”的人。
第二天更是这样,有个人既没有感情有没有歌唱技术的人竟然也凭着“互动”这条捷径意外晋级。
音乐是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某些入围选手却完全忽视了音乐的精神内涵。太可悲了。
不过,我们没有必要遗憾。对真正热爱音乐的人而言,跃动的音符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,是给知音听的。于是,晋级与否便于音乐本身无关了。
但我还是感到悲哀,为声乐文化的沉沦而悲哀。前一阵子看了一篇崔倒的《缅怀沈殿霞至同时缅怀逝去的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》。经历了这次青歌赛,我们又不约而同地想到它。社会的发展、时代的进步是件好事,但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中,我们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却越来越少了。于是,心灵被蒙上了一层灰尘,人也变得浮躁。音乐是使人类特有的,它表达的是真实的内心中真挚的情感或是高尚的情操,是灵魂的寄托。然而,近些年来,音乐被浮躁的人类向改变了。音乐也开始变得浮躁。有的时候,它表达的已经不再是真实的心灵,而成了一些人哗众取宠或是谋取某些利益的手段。拿着麦克风,在舞台上穿着奇装异服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动作,念叨着一些不甚高尚、甚至不堪入耳的歌词,有些所谓歌手就这样走红大江南北。这难道不是对音乐的侮辱吗?
不过,让我感到欣慰的是,希望的火种还在亮着。至少还有不屈的灵魂在用真情守卫着音乐筑起的精神家园。
何为知音?如斯矣。
评论